金門鱟與人的現代寓言:《刪海經》


刪海經  The Lost Sea 
洪淳修 │2013│60min│Taiwan│Color

文/謝以萱



《刪海經》是我近期以來看到最令人驚喜的台灣紀錄片之一。

導演洪淳修藉由金門海岸一種相當特別的生物:鱟(讀音同后),所面臨的生態浩劫,帶出金門後豐港這十幾年因政府開發政策錯誤而造成的傷害。而整件事情,導演亦具有高度自覺,將它放回金門特殊的歷史地理脈絡中檢視。


整部紀錄片的完成度很高,也非常好看(絕對不像大家所想像的一般紀錄片那樣沉悶),導演相當有創意的運用動畫、歷史影像、模擬視角等方式穿插表現,以第一人稱自白式敘事,如說書人一般緩緩的帶著觀眾回到紀錄片誕生的初始。正視自己是台北人的成長背景,毫不掩飾自己在金門是個外來者的身分,與紀錄片中的幾位主角──洪姓大哥們談話的氣氛相當生動自然(影片主要拍攝的地點金門後豐港,正好以洪姓居多,跟導演同姓,因此他在片中都以「洪姓宗親們」指稱那些金門的朋友);導演也絲毫不閃躲他這「台北俗」的出糗行為,相當技巧的剪入影片中製造出輕鬆親切的笑料。再加上洪姓大哥們各個講話直爽、俐落,俚俗常民的言談讓人感到份外自在。影片的前半段大概就以這樣輕鬆俗民的氛圍,展現金門後豐港居民的生活型態,以及他們和以後豐港為主要棲息地的鱟之間的關係。然而,一切都在台灣和中國的關係轉變,金門縣政府說要興建碼頭迎接彼岸的「大陸同胞」之後發生變化。導演的鏡頭同時展現了不同立場的視角,包括後豐港的漁民(洪姓大哥們)、金門縣政府、他自己作為外在於金門人的觀點,以及,生活了幾億年的古老生物:鱟。

《刪海經》這部作品中,讓我感受到了我覺得相當難以在紀錄片中適當呈現出的一點:即今日的金門之所以會是現在的樣貌,其實那是因為先前種種選擇與被迫選擇/無從選擇的積累,那些過往的積累就以現在站立的這當下呈現。經年累月滲透入金門人日常生活中,使之成為之所以是今日金門人的質地。

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(距離廈門只有三公里,但卻是三百公里遠外台灣的領土),作為戰地首當其衝,長期軍事戒嚴,社會氛圍緊繃,距離台灣權力核心遙遠,物資相對缺乏,又,國共兩黨歷經將近一世紀鬼哭神號纏綿悱惻從「誓死反攻大陸,拯救大陸同胞」的對立關係,到現在「兩岸和平創造美好未來」握手擁抱哥倆好(不曉得在演哪齣,而且還是同一批人)。在今日中國經濟突飛猛進,台灣則相對疲軟不振的大環境下,金門人和肉眼可達的廈門沿海高樓大廈日日相望,入夜後,金門這邊是黑漆漆一片,但彼方卻是五光十色。這些種種,都形塑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金門/金門人。

導演說,像後豐港以及沿海海岸遭遇的暴力開發模式,居然會在當代被允許,是相當不可思議的事。環評評得亂七八糟(環評委員中居然還有金門警察局長),也沒太多人反抗(就算反抗也只換來金門縣政府、台灣中央政府的虛應了事),這或多或少反映了金門長期戒嚴而留下的影響:人們習慣接受政府的安排,即便內心敢怒,但也不敢言。正因為如此,像後豐港這樣誇張的開發形式才會發生。

同時,也因為近年來台灣和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巨大的差異,導致台灣政府一味的向中國靠攏,所有的政策規劃都以吸引陸客、吸引中國商機為優先考量,畫下一個又一個大餅,至於其他,例如生活文化生態基礎生計等金門居民依以維生的,金門縣政府根本不在乎。像片中洪姓大哥們,他們都是後豐港的漁民,長期仰賴海洋,但因為縣政府錯誤的政策規劃,興建虛幻的港口,漁民被限制捕撈,外圍築起了一道又一道堤防,丟入一塊塊消波塊,海相大受改變,金門鱟的棲息地遭受相當嚴重將近絕跡的破壞。更慘的是,當初縣政府畫出的大餅,十幾年過去,卻一點也沒有實現。


面對後豐港的開發、鱟的保育,在地當然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聲音(當然影片中呈現出來的絕大多數人,都質疑政府對後豐港的開發成效,然而針對鱟的保育,就不是每個人都抱持著相同的意見),但是,這就是我欣賞導演的另一點,他面對地方不同聲音時,並不採取「消音」、「削整化」好讓故事軸線更集中乾淨的做法,他反而呈現出不同的人對於事件的不同看法,而導演的姿態讓我們知道,他很清楚,那樣的差異是因為每個人生長過程不同的積累而造成。比如,在洪光照大哥的成長經驗中,後豐港滿沙灘都是一副副有著堅硬外殼、緩慢沙沙前行的鱟,當地的人們其實都會捕捉鱟來食用或販售(其實吃過的人也承認,鱟肉並不好吃,太硬,但因為當地物資缺乏,所以滿沙灘的鱟自然成為人們的菜餚之一),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;對洪光照大哥來說,鱟滿沙灘爬的成長經驗,讓他不覺得鱟需要被保護,他更在乎的是,到底縣政府到底能不能允諾興建漁港,讓漁民不用再乘著「小烏龜」捕魚。但對洪德舜大哥來說(就是他主動找上導演請他到金門拍片的),他身為金門人的焦慮,讓他去思考人、自然生態和經濟發展之間能夠維持什麼樣的良好關係(即在生活、生態、生計間如何平衡),同時他也很清楚,要阻擋政府的開發,生態保育會是很好的盾,因此,鱟的保育便成為他的主力。

正因為導演洪淳修不逃避那些多元的看法,使得《刪海經》這部紀錄片不單純只是金門鱟的保育影片,它更涵括了地方開發、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衝突、金門獨特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、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愛恨情仇,讓敘事的層次更加豐富,也拉出了歷史的縱深。同時,他也勇敢的揭露金門縣政府為了興建商港使出公部門最擅長的「先射箭,再畫靶」之卑劣手段,刻畫了金門漁民長期處於辛苦的生活環境當中,他們得接受生為金門人所必須承擔的歷史後果,必須對中國漁民的侵犯忍氣吞聲,對縣政府政策的錯誤無可奈何。

然而,導演並沒有將金門後豐港的「洪姓宗親」們塑造成悲情的人物,他反而在影片的前半段,花了不少篇幅在勾勒洪姓大哥們的日常生活:他們雖然不是上班族,但是比上班族還過著充實的日子──放眼望去就是一片充滿漁獲的海洋,沙灘上有著豐富的潮間帶生物,整個海洋就是他們的冰箱,想吃海產的時候就架網釣魚,漲潮退潮後,巡視一番就可以發現網裡有著馬英九都吃不到的珍貴魚種;回家現剖現炒,邀三五好友吃飯喝酒,酒足飯飽以後巡巡自家的菜園,用有機鱟肥澆灌出的肥沃蔬菜;入夜後還可以去朋友家串門子唱唱卡拉OK。這樣愜意簡樸的生活,看似擁有的不多,但,卻也什麼都不少。這隱含著導演在金門生活時深刻的體悟,以及他骨子裡對這樣生活模式嚮往的浪漫成份。他說,金門人其實很矛盾,一方面他們望著三公里外的廈門迅速發展,但當他問金門人會不會也想發展那樣時,多數人都回答:「不要。那發展的速度太快了。」這無異是呈現出與縣政府一味追求經濟發展截然不同的價值觀。海洋,對後豐港的居民而言,不單只是賺錢的工具而已,他們彼此之間是共生、陪伴、相互參與興衰的情感物質連帶。


鱟,存在在這世界上已超過兩億年。作為地球最古老的生物之一,他們在金門這座島上看著荒謬的人類不斷上演著誇張的戲碼,海灘上電視螢幕中蔣中正向人民喊話要反共的歷史畫面,底下的軍民高聲呼喊著「蔣總統萬歲,中華民國萬歲萬萬歲!」事隔不久,相較於鱟存在於地球上的日子真的不久。螢幕裡,國共兩黨的政治人物極度健忘且熱絡的握著手,馬英九開心的為大三通剪綵,眾人歡欣鼓舞的迎接兩岸和平,而在金門這座島上的人與鱟,卻像是被這時代給遺忘一般,始終沒有等到盼望的未來。


 
《刪海經》以極為難能可貴的視角,紀錄了金門後豐港七年來的海岸、生態、人事變化,商港客港的一意興建,政策評估錯誤導致一連串不可逆的結果,鱟從此在後豐港絕跡,而漁民也再也無法仰賴海洋為生。

《山海經》中的精衛填海是為了不讓無情的大海繼續奪去生命,但《刪海經》中的金門政府填海,卻是為了追求虛幻浮誇的經濟效益。然而,兩者都是那樣遙不可及。





延伸閱讀

《刪海經》官方網站臉書

留言

  1. 回覆
    1. 當然沒問題!(感謝導演洪淳修拍出了這樣好的紀錄片,讓我們看到金門的處境)

      刪除
    2. 映後的回應 就是拍下去的最大動力…謝謝你!

      刪除
  2. 您好,我昨天看了導演的片子及映後對談,我想要把你這篇文章轉載在大陸微思客公號(微信,微博與博客www.wethinker.com),是否可以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您好,好的沒問題
      但煩請附上文章出處連結哦,謝謝

      刪除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