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月專題】彩色電影的前世今生(二):百家爭鳴的二、三零年代
文/謝以萱
成立於1915年的特藝彩色(Technicolor)雖說是開創彩色電影紀元的老牌彩色技術公司,但在彩色電影發展的初期,各家技術百花齊放,尚未有公司掌握三色技術。二零年代晚期,最活躍的雙色電影技術公司分別是特藝彩色和 Multicolor ,Multicolor 由兩軌 35 釐米的黑白底片分別記錄下紅色和藍色,缺乏綠色;除了劇情片以外,當時也有一些卡通採用 Multicolor 的技術,但由於它產製的速度無法符合龐大的需求量,因此有些沖洗的工作轉而交由特藝彩色進行。
特藝彩色在那個年代能夠順利存活,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創辦人 Herbert Kalmus 從其他投資事業中獲利,才順利支撐起當時還不太賺錢的特藝彩色;而 Multicolor 可沒那麼豐厚的後盾,1932年 Multicolor 倒閉,進而造就 Cinecolor 的崛起。
Cinecolor Corporation 是由出生在英國的攝影師 William Thomas Crespinel 研發創立,他早先曾任職於另一家彩色影片公司 Prizma,以及 Multicolor,這兩家公司都被視為 Cinecolor 的先行者,Cinecolor的崛起,可說是拜這家研發彩色電影技術的公司 Multicolor 經商失敗之賜,有不少設備都是從這兩家公司收購來的。Cinecolor 的成立稍稍回應了當時幾乎獨佔整個彩色電影市場的特藝彩色,在特藝彩色獨占鰲頭的時代,一些大的電影製作公司例如迪士尼,為了取得三色技術製作動畫,因而和特藝彩色簽訂了排他性的合作條約。
雖然 Cinecolor 和特藝色彩在當時都是採取雙色系統,但是 Cinecolor 卻不像特藝色彩那樣,拍攝在同一捲膠卷上,它是兩軌分成兩捲膠捲拍攝。從1932年到1940年,Cinecolor 多被用來拍攝短片,相較於特藝色彩多與好萊塢大片廠合作,Cinecolor 的使用者大多是小型的電影工作室;使用 Cinecolor 拍攝的第一部劇情電影是 1939 年由Monogram Pictures(後來的 Allied Artists) 出產的《The Gentleman from Arizona》,此外,還有為人所知的《大力水手》卡通。1948年,特藝彩色攝影機器的停產,對業界造成莫大震動,華納兄弟公司釋出一些以兔寶寶為主角的《Looney Toon》卡通系列給 Cinecolor 接手拍攝。當時,Cinecolor 主要的客戶包括 Monogram、Producers Releasing Corporation、Screen Guild Productions、Eagle-Lion 等。後來美國一家獨立的電影製作發行公司 Republic Pictures 也自行發展出另一家採取相似色彩系統的公司 Trucolor。
Cinecolor 除了拍攝35釐米標準款膠捲,它也拍攝 16 釐米與 8 釐米,然而因著技術上的限制,使得它顏色有限、部分失真以外,它還無法兩個軌道都對焦拍攝,這註定了 Cinecolor 在影片品質上只能次於特藝彩色。1950年,伊士曼彩色研發出彩色底片,迅速成為產業界爭相使用的技術,Cinecolor 也不例外,立刻便採用伊士曼的底片;Alan M. Guldenfinger 為 Cinecolor 研發出「三色系統」稱做 Super Cinecolor,《The Sword of Monte Cristo》是 Super Cinecolor 使用「三色系統」的第一部全彩劇情片,1951年時由二十一世紀福斯發行;當時的海報還特地強調 Super Cinecolor 不同於原本的 Cinecolor。然而,無論是否為 Super Cinecolor,這公司都面臨殘酷的市場考驗,由於沖印的成本太高,幾乎難以獲利。1954年,Cinecolor 便宣告破產,被特藝彩色給收購。
延伸閱讀
*原文刊登於 BIOS Monthly 八月專題
留言
張貼留言